Story
文化典故
礁溪鄉二龍競渡民俗活動已經相傳二百多年,是本鄉文化上的寶貴資產。
礁溪鄉二龍競渡民俗活動已經相傳二百多年,是本鄉文化上的寶貴資產。它的由來已沒有人可明確的說出,根據二龍村的耆老們憑著過去的回憶,在代代傳述中「二龍競渡」的由來是起源於「平埔族噶瑪蘭人」的一種活動。
相傳早期的噶瑪蘭平埔族在二龍河沿岸之「淇武蘭」定居後,(淇武蘭地名在噶瑪蘭語的意思是沙洲之地,而後嚮海桑田海岸向東退去數里,由於河沙堆積的結果,又在河的下游造就了一片新土地稱之為洲仔尾,後來漢人入之地以滿語稱之),該族每年就已經和上游居住「番割田」之族定時比賽划船了,最早期的比賽用船並不是什麼龍舟,而是當年在二龍河上來來往往木板舢,或是一種載運貨物的紅頭渡船,比賽的目的主要為運動與嘻戲。由於當時住在淇武蘭港漸淤淺,比賽的地點因而逐漸下移,原先的「番割田」與「淇武蘭」平埔族之間的划船競賽,也就演變成「淇武蘭」和「洲仔尾」同村之間的比賽了。
代代相傳
俗稱「水能載舟,也能覆舟」
在二龍河的淇武蘭港裡(古時把河流稱為港),在過去的二百多年來,曾賜給居民生機的也一再的奪走他們的生命,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淇武蘭的居民已經與二龍河發生密不可分的關係,從生活飲水開始到洗衣、捕魚、交通、灌溉等都和二龍河無法分開。
曾經時常有小孩、村婦遭到溺水事件發生,這樣也就引起居民的不安,村民都認為中有「歹物」作祟,在靠進河邊時大話都不敢說一聲,怕驚擾到河中魎魎,並給他們取了一個名字叫「老大公」。
因此,該村民造了龍船來超渡他們,所用的船隻,長約十公尺,寬二.七公尺,並在船隻的船首、船尾、船槳等地方都畫上太極圖案,船首並畫上一對麒麟,以達到鎮壓、避邪、和求平安之目的。每年到了四月由村長出面邀請上下庄年長耆老、仕紳等共同商議有關船賽事宜,平安旗製作、河道疏濬等工作,到了端午節當天由輪到主事的鄰長敲著大銅鑼,召聚村裡壯丁,上庄淇武蘭、下庄洲阿尾,兩庄頭會擇良辰吉日,燒香、燃炮由庄裡少年仔將龍舟從龍舟厝中請出來,並將龍舟抬在晒穀場上,然後用藤條將一根圓木龍骨從頭至尾綑牢在船身中心,以免船隻在用力划動時失去平衡,完成縛龍骨、繫繩、塗油粉飾、架舵、插旗等工作後,於祭典會場(大稻埕)中獻紙錢鳴炮,並齊力抬龍舟下水,經過這一番程序後,村人才會認為「龍神爺」才真正的附了船。此刻,家家戶戶以長條椅虔備牲禮,在河邊祭拜河神。
這個習俗已經相傳二百多年,是台灣最具有鄉土文化之民俗活動。
文化轉變
台灣僅有的民俗活動。
「二龍競渡」活動早期由十二天到了日據時代,日本人不喜歡看到這種全村團結同樂的景況,於是壓制活動舉辦,就由十二天改為六天、四天而兩天。到光復後仍是兩天,而且還是不定期在農忙後舉行。
直到民國五十四年後才由林趖當了村長後,將活動改為一天,而且選在端午節舉行,他的理由有三點: 第一:在端午節要拜拜,競渡活動也要拜拜,若將兩者合併,可以省下不少錢。 第二:端午節仍在農忙時期,但熱鬧也只有一天,不會耽誤農事。 第三:同時可以紀念屈原。
這樣的決定改變了二龍競渡原有早期慶祝豐收的意義,而變成紀念性的層面了。二龍村之龍舟民俗活動因為時代背景加上宗教的滲入,與台灣其他各地把龍舟比賽,當作一個節令運動,頂多僅代表一種習俗的應景玩意兒,的確是與眾不同,如此君子之爭不以勝負、輸贏為目的,並以兩岸的觀眾為裁判的方式,為台灣唯獨僅有的民俗活動。